发布时间:2025-09-30 09:06
IC卡作为现代信息识别与安全管理的重要载体,其制造流程融合了芯片技术、精密制造与安全加密等多领域工艺。以下从核心流程、技术细节及工艺选择三个维度,系统介绍IC卡制作厂家的标准化生产路径。
一、IC卡制造核心流程:七大关键阶段
IC卡的生产需经过从芯片设计到成品发行的完整链条,各环节严格遵循安全与技术规范:
系统设计
根据应用场景需求(如金融支付、门禁管理),确定芯片类型(逻辑加密卡或智能卡)、存储容量、COS(芯片操作系统)功能及安全等级。设计过程需通过逻辑模拟、电路仿真验证,并借助Workview、Cadence等工具完成版图设计。
芯片生产
在单晶硅圆片上制作电路,通过多层掩膜版工艺实现数百至数千个独立芯片的批量制造。芯片需具备自保护能力,例如通过硬件逻辑防止物理攻击。
磨割圆片
对圆片进行研磨至IC卡规定厚度(通常0.3-0.76mm),切割为单个芯片单元,确保尺寸精度以适配后续模块封装。
造微模块
将芯片焊接至带8个触点的印制电路薄片(微模块),形成与读卡器的物理接口,此环节需保证触点导电性与模块稳定性。
卡片生产
将微模块嵌入PVC、PET等基材卡片中,同步完成表面印刷(胶印/丝印)、个性化加工(喷码、烫金、打孔等)。标准卡尺寸为85.5mm×54mm,圆角设计,可定制异形尺寸或厚度。
卡初始化
通过验证运输码激活芯片,写入初始密码、密钥及文件系统。逻辑加密卡需改写用户密码,智能卡则需完成COS加载与安全熔断,确保卡片不可逆地进入用户模式。
处置发售
发行商进行个人化处理,写入用户数据(如身份信息、余额),最终通过读写设备完成功能验证后交付使用。
二、技术细节与工艺选择:定制化生产的关键决策
IC卡厂家需根据客户需求选择工艺参数,平衡功能、成本与安全性:
工艺类别常见选项应用场景
印刷方式胶印(CMYK四色)、丝印(单色/专色)复杂图案(如校园卡)、简单标识(如工牌)
芯片类型低频(125kHz)、高频(13.56MHz,如MifareICS50)、超高频(860-960MHz)门禁卡(低频)、公交一卡通(高频)
个性化加工喷码(数字/PIN码)、刮刮条、签名条、条形孔/圆形孔电话卡(刮刮条)、医疗卡(签名条)
表面处理光面、亚面、磨砂、烫金/银高端会员卡(烫金)、普通门禁卡(光面)
三、行业趋势与质量控制:标准化与创新并行
现代IC卡制造呈现两大方向:
技术创新:采用双界面CPU卡(同时支持接触式与非接触式通信)、生物认证(指纹/虹膜集成)等技术,提升多场景适应性;
绿色生产:推广PETG、ABS等环保基材,减少PVC使用,同时通过ISO9001、SGS认证确保材料安全性3。
厂家需建立全流程质检体系,例如通过100%芯片功能测试、印刷色差校验(ΔE≤3)及物理耐久性测试(如弯曲、耐高温),保障产品可靠性。
总结
IC卡制作是“芯片级精密制造+系统级安全管理”的复合过程,厂家需在设计阶段明确应用需求,在生产中严控芯片良率与物理工艺,最终通过个性化发行实现“一卡一密”的安全交付。从交通一卡通到金融IC卡,标准化流程与定制化工艺的结合,支撑了IC卡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。